群众能听懂的科普最入心
2011年,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研讨会上,测试中心原总工程师刘庆学接过新命名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授牌后,眼睛眯成了月牙,一边摩挲着,一边感慨,“我们终于也成了科普正规军!”
什么情况下才“是”矿泉水?
说起测试中心做科普,在刘庆学的记忆里,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就开始了。那次是法院处理的一个水井纠纷案件,法官搞不清楚怎么界定矿泉水,按照什么标准来判别,“想要被称为矿泉水,不光水质、矿物元素等各项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天然矿泉水标准,还要经过专业机构对水源进行水文年的专业技术观测和评估,最后得到‘采矿许可证’,才能作为矿泉水去开采。” 刘庆学把井水、泉水、矿泉水的区别,以及什么情况下才“是”矿泉水,什么情况下才能“叫”矿泉水,矿泉水应该怎么使用、怎么保护、怎么开发、怎么利用等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掰开揉碎,跟司法工作人员讲了个清清楚楚。
“做科普是有助于科研的,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该做科普,做好科学普及的排头兵和先行者。”测试中心领导班子历来重视科普工作,领导是这么要求的,职工也是这么做的。
化身辟谣者
2003年的那场非典,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,极强的感染性和恐惧的死亡率让人不禁陷入恐慌。
“过氧乙酸氧化性非常强,几乎是市面上所有消毒剂里效果最好的。75%的酒精是通过引起病毒外壁蛋白变性达到消毒目的,但需要覆盖,相对用量要大一些。过氧乙酸不用,病毒只要碰到一点点就有效。戴好口罩,减少流动,全面消杀,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……”
那一次,中心的技术人员化身为辟谣者,一面利用专业优势,配置发放3吨过氧乙酸消毒原液,并教会大家如何稀释50-100倍的正确使用方法;一面向人们解释传染的可控、讲解不同消毒剂的不同消杀机理,群众逐渐被安抚的场景,让人记忆犹新。
想办法将科普“普及”
2020年初,“新冠”突袭。这一次,中心科普人依然用不变的直面与担当,迅速做好热点知识科普,与相关部门一起配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地学科普在新时代背景下,如何从主责主业出发,推广地学知识,传播地矿文化,构建有效的地学科普发展体系;如何在面临跨领域、跨学科、跨专业的科普传播中,解决实现“普及”人群范围广的难和科普内容产出的难,一直是测试中心在科普工作中深度思考的命题。为此,他们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。
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吗?地球是分圈层的,它就像鸡蛋一样,有蛋壳,有蛋清,有蛋黄……”
“同学们,我们常见的岩石根据成因,可划为‘三大岩类’:岩浆岩、沉积岩、变质岩,而这三种类型岩石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……”
“关于地球上的岩石,同一个地方的岩石可能完全不一样,不同地方的岩石也可能完全一样。这是因为岩石的形成与它的地理位置没有太大关系,主要与构造位置或者说构造背景有极其重要的关系……”
科研人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习惯了的说话模式,对于不懂这个专业的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。如何让自己看待和理解实物的角度变得更加多元,更加包容,并尝试用平实易懂的语言,把科学知识的关键之处正确地传递给所有人,是测试中心科普工作者在不断地科普实践中最大的收获。他们不停地积累工作经验、拓宽知识宽度、增强沟通能力,在不断拓宽科技志愿服务广度中,逐渐解决了受众人群科学素质的年龄差别、城乡差别、地区差别、职业差别难题。
科普内容产出的难,在于如何将专业的学术知识,按照大众愿意能够接受和参与的方式,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。
测试中心在不断的摸索中,尝试利用实践实战解决科普内容产出难题。筹划组织举办测试中心科普讲解大赛、“科学嘉年华”科学实验展演汇演,鼓励全体干部职工大胆创新,勇于实践,从工作生活中寻找灵感,依托中心科普平台,将科学创意转化成科学传播。将在科普活动中展现出的优秀科普作品,精心打磨为参赛作品,推荐参加全国、河北省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比赛。入选首批河北省科技厅命名的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、被河北省科协认定为2021年度河北省科普教育基地、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“2021-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”。
科普贯穿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用科学星星之火,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,测试中心科普人还将多措并举、凝聚合力,推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科普活动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中让科普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(王芸)